教学目标: 
一 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,掌握“皆”、“咸”、“具”、“俱”、“并”等副词,辨认“妻子”、“交通”、“无论”、“鲜美”、“绝境”等文言词语。 
二 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。 
三 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“世外桃源”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、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。 
教学设想: 
一 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,内容易掌握,重点应放在词汇和朗读教学上。 
二 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,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,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。 
三  因本文为文言文,学生自学有难度,故安排两教时。 
第一课时 
教学要点: 
引导学生读“阅读提示”,导读课文一、二节。 
教学内容和步骤: 
一  导入新课 
1.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。 
2.教师介绍课文。 
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、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,对现实极为不满。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,曾经写了《桃花源诗并序》。序中,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,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,情节引人入胜,语言简练,质朴自然,读来琅琅上口,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。这就是《桃花源记》。(板书课题、作者) 
二  导读课文 
1.对照注释读课文,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。 
2.(出示小黑板)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: 
垂髫()  要()  俨然()  邑人() 
阡陌()  骥()  怡然() 
3.教师概述文章大意,学生对照原文。 
4.散读课文后,讨论线索,各段段意。 
学生讨论,教师点拨:板书。 
(1)线索:渔人的行踪(进出桃源)。 
(2)段意: 
第1段,渔人缘溪行,欲穷桃花林。 
第2段,舍船从口入,发现桃源景。 
第3段,应邀得酒食,了解桃源人。 
第4段,既出说如此,不复得其路。 
5.导读第1段。 
(1)集体朗读。(或指名朗读) 
(2)讨论: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、时间、地点、人物的?(用原文答) 
原因:忘路之远近(迷路) 
时间:晋太元中 
人物:渔人 
“忽逢”一词的意思是什么? 
“忽逢”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。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。 
(3)理解有关词语: 
“缘溪行”、“复前行”的“行”是什么意思? 
行:行船,划船行走。从下文“便舍船,从口入”,“既出,得其船”可证实“行”的解释。 
“鲜美”:鲜艳,美丽。(今义:新鲜、可口) 
“异之”:异,诧异;之,代词,指桃花林的美景。 
6.导读第2段。 
(1)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。 
(2)讨论: 
渔人“从口入”,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? 
教师点拨: 
既有自然景象,又有生活美景。 
自然景象:“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” 
生活情景:“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,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。” 
7.猜读课文:想象一下,当渔人来到桃源,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? 
三  布置作业 
1.完成课后练习一。 
2.背诵全文。 
3.预习第3、4段。 
第二课时 
教学要点: 
一  继续导读课文,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;二  学习范围副词“皆”、“咸”、“具”、“皆”、“并”等。 
教学内容和步骤: 
一  自读课文(散读) 
二  试背课文 
三  结合课后练习二、六,导读第3节。 
讨论: 
1.渔人至桃花村,村人如何对渔人的?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? 
“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”“咸来问讯”,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” 
“要”通“邀”。 
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、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。 
“咸、皆”,表示范围的副词。(结合练习六) 
皆:全,都。指人、事、物的全数。 
咸:全,都,一般指人的全数。 
俱:全,都。一般指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,在这个意义上,“俱”一般不写作“具”。 
具:全部,引申为详尽、详细。 
并:一起,一并。从类别上概括。 
2.桃源人为何“不复出”? 
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,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,对外界的战乱抱“厌而远之”的态度。 
3.辨析“妻子”、“绝境”等词的古今义。 
妻子:古义:妻子和子女。 
      今义:单指妻。 
绝境:古义:与世隔绝的地方。 
      今义:没有出路的境地。 
4.村人“皆叹惋”,是为什么?(练习二) 
明确: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,加之桃源人“不复出”,“与外人间隔”,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。 
四  导读第4、5节 
1.指名朗读、讲述句意。 
2.讨论: 
(1)渔人既然“处处志之”,但“寻向所志”,“遂迷,不复得路”是否矛盾?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?(结合练习三) 
文章开头讲到“忘路之远近”,可见路途遥远,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。 
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“桃花源”是找不到的。 
(2)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,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? 
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,增强了表达效果。 
五  散读课文,归纳写作特色。 
1.剪裁得当。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。中间部分写得详细,开头结尾写得简略。 
2.线索清楚。以渔人行踪为线索,一线贯穿,层次分明,但并非平铺直叙,而是曲折回环,悬念叠起,虚虚实实,引人入胜。 
3.语言简洁凝练,通俗流畅。 
六  集体朗读课文。体味鉴赏写作特色。 
七  指名试译课文 
八  自读练习(印发练习题) 
1.选择正确的答案,将序号填入括号内。 
(1)本文叙事的线索是(    )。 
①桃花源的由来。 
②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。 
③渔人进出桃源。 
④时间先后。 
(2)渔人离开桃源后,“便扶向路”,又“处处志之”,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“寻向所志”,却“不复得路”。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(    ) 
①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。 
②暗指“桃源”是找不到的。 
③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。 
④暗指“桃源”人心存戒心,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。 
2.判断下列各句正误。(对的打“√”,错的打“×”) 
(1)《桃花源记》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,从发现桃源,到访问桃源,再到离开桃源。(    ) 
(2)“阡陌交通”的意思是: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。 
(    ) 
(3)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,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。(    ) 
(4)“缘溪行”中的“行”是行走,向前走的意思。 
(    ) 
3.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: 
例: 交通    古义:交错相通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今义:交通运输 
(1)妻子    古义: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今义: 
(2)绝境    古义: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今义: 
(3)无论    古义: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今义: 
(4)鲜美    古义: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今义: 
(5)穷      古义: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今义: 
4.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: 
(1)(    )见渔人,(    )乃大惊,(    )问所从来。(    )具答之。(    )便要还家,(    )设酒杀鸡作食。 
(2)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(    )皆叹惋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(    )皆出酒食。(    )停数日,(    )辞去。 
5.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,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。(要求:(1)语句流畅,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。(2)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。(3)字数250字左右。) 
[参考答案] 
1.(1)③,  (2)②, 
2.(1)√,  (2)×,  (3)√,  (4)× 
3.妻子:古义:指妻子和儿女;今义:专指男子的配偶。 
绝境:古义:指与世隔绝的境地;今义:指毫无出路的境地。 
无论:古义:不要说;今义: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关联词。 
鲜美:古义:鲜艳美丽;今义:食物味道好。 
穷;古义:尽;今义:贫困。 
4.(1)村中人,村中人,村中人,渔人,村中人,村中人。 
  (2)村中人,村中人,渔人,渔人。 
5.出自本文的成语有: 
豁然开朗    无人问津    世外桃源    不足为外人道 
小练笔:(略)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