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2005年开始,天津市采用了新教材,而于2004年,新课改教材就首先在大港区试用。因此,从2007年开始自大港接触到了新的模式的语文考试。我十分有幸于2005年参与语文教学,于2008年和学生一起经历了课改后的首次中考,并于2009年再一次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中考。以下仅对2007年、2008年和2009年中考做简要的分析。 
  一、课内篇 
  (一)现代文 
 
| 
 年  | 
 数量  | 
 体裁  | 
 |  
| 
 2007  | 
 2  | 
 散文  | 
 议论文  |  
| 
 2008  | 
 2  | 
 说明文  | 
 议论性散文  |  
| 
 2009  | 
 1  | 
 说明文  | 
    |   
  (1)传承 
  可见,从2007年到2008年传承下来的文体是散文,而其中的散文有侧重于议论性。从2008到2009年传承下来的文体是说明文。 
  2.题型 
 
| 
 题号  | 
 2007  | 
 2008  | 
 2009  |  
| 
 1  | 
 字音  | 
 字音  | 
    |  
| 
 2  | 
 选词填空  | 
 字形  | 
    |  
| 
 3  | 
 句意相似  | 
 说明顺序  | 
    |  
| 
 4  | 
 连贯  | 
 词语理解  | 
    |  
| 
 5  | 
 语病  | 
 词语理解  | 
    |  
| 
 6  | 
 字形  | 
 句意理解  | 
 中心  |  
| 
 7  | 
 词语含义比较  | 
 中心  | 
 说明方法及作用  |  
| 
 8  | 
 中心  | 
 论证双方  | 
 课文理解  |  
| 
 9  | 
 论据的作用  | 
    | 
    |  
| 
 10  | 
 句意理解  | 
    | 
    |  
| 
 11  | 
 语言特点  | 
    | 
    |   
  (1)传承 
  可见,从2007年到2008年传承下来的是字音,字形,句意理解和中心。从2008年到2009年传承下来的是中心。因此,近三年中无论文体怎样改变,不变的是各种文体都会考察“选段的内容是什么”。 
  (2)发展 
  从2009年开始,现代文课内阅读由2篇缩短成了1篇,这对于考察语文的基础知识赋予了更大的空间,考察2篇现代文相对来说限制了对病句,标点以及句子连贯的考查内容。而1篇现代文足以对现代文进行考察,只要选择好篇目,同样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。 
  (二)文言文 
  在文言文考察上,2007年采用的依然是主观题,2008年和2009年对于文言文的考查方式变成了客观题。 
  1.题型 
 
| 
 题号  | 
 2007  | 
 2008  | 
 2009  |  
| 
 1  | 
 释字  | 
 释字  | 
 释字  |  
| 
 2  | 
 断句  | 
 释字  | 
 语气  |  
| 
 3  | 
 翻译句子  | 
 断句  | 
 理解课文  |  
| 
 4  | 
 概括故事内容  | 
 理解课文  | 
    |  
| 
 5  | 
 对偶的运用  | 
    | 
    |  
| 
 6  | 
 启示  | 
    | 
    |   
  (1)传承 
  纵观三年中考,对于课内文言文始终不变的是释字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。因此,无论文言文的考查方式如何改变,我们仍应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进行强调,不能放松。 
  (2)发展 
  由主观题的考察到客观题的考察,对于学生而言的确是减负,学生有了自己更多的空间,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禁锢住了学生的思路,笔者认为主观题的作答更能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阐发的淋漓尽致,而客观题,从答案上就禁锢住了学生的思维。 
  (三)默写 
  2007年默写共5题,其中直接默写3题,理解性默写2题。2008年默写共八个空,其中直接默写5个空,理解性默写3空。2009年默写共八空,其中直接默写6个空,理解性默写2空。由此可见,直接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必须兼备,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学生的答题更加的灵活,2009年理解性默写的用典,学生可以有三个备选答案,这也给学生传达了一个概念,即答案并不唯一。 
  (四)综合性学习 
  2007年综合性学习考察2题,1题为筛选信息,1题为探究题;2008年共2题,1题为筛选信息并排序,1题为探究并概括信息;2009年共2题,1题为筛选信息,1题为概括信息。由此可见,3年来,始终不变的是对信息的筛选。因为题量有限,我们发现试卷利用有限的空间尽最大的力量考察学生的不同能力。 
  (五)名著导读 
  2007年和2008年均考察的是《水浒》,2009年考察的是《朝花夕拾》,似乎从古典名著奔向了现代文学。 
  二、课外篇 
  1.文言文阅读 
  (1)题型 
 
| 
 题号  | 
 2007  | 
 2008  | 
 2009  |  
| 
 1  | 
 释字  | 
 释字  | 
 释字  |  
| 
 2  | 
 断句  | 
 翻译句子  | 
 翻译句子  |  
| 
 3  | 
 内容理解  | 
 内容理解  | 
 内容理解  |  
| 
 4  | 
 对偶的运用  | 
    | 
    |   
  可见,课外文言文阅读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,一是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,二是对于课文的阅读能力的考察。 
  2.现代文阅读 
 
| 
 题号  | 
 2007  | 
 2008  | 
 2009  |  
| 
 1  | 
 心理变化过程  | 
 成语含义  | 
 修辞及情感  |  
| 
 2  | 
 线索及作用  | 
 句子含义  | 
 概括内容  |  
| 
 3  | 
 概括及描写的作用  | 
 对比理解  | 
 对线索的理解  |  
| 
 4  | 
 拟标题  | 
 衬托及其作用  | 
 对比及作用  |  
| 
 5  | 
 形象  | 
 重点句理解  | 
    |   
  从三年中考来看,我们发现始终不变的是对某种写法的探究及其作用,2007年是描写,2008年是衬托,2009年是对比,而且这种写法越来越明显,占用的分值也越来越多。 
  三、作文 
 
| 
 年份  | 
 2007  | 
 2008  | 
 2009  |  
| 
 题目  | 
 拥抱             | 
           ,你好  | 
 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  |   
  2007年和2008年均为半命题作文,给学生的写作范围相对比较大;2009年是命题作文,但是其真正探究下来应该是话题作文,因为它围绕的是压力和挫折。,对学生写作的范围限制要比半命题作文大一些。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