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南京市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
根据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(实验稿)》(以下简称《课标》),2011年南京市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成绩同一考试,将遵循激励、引导、评价、选拔的原则,力图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新课改的理念,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,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积极的导向作用,并为高中阶段学校择优录取提供依据。
Ⅰ.考试范围与内容
一、 考试范围
1.《课标》规定的7—9年级学生在识字、写字、阅读、写作、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。
2.考试命题涉及教材的内容,在人教版7—9年级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·语文》范围内。
3.默写部分考查《课标》推荐背诵的50篇古诗文,以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古诗文。
4.古诗文阅读的命题材料选自课外浅易的古诗文。
5.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材料均选自课外,选文的难度与教材相当。
二、考试内容
(一)积累运用
1.默写“考试范围”中规定的古诗文名句。
2.认识3500个常用字,其中回写3000个左右。正确地给汉字注音,借助汉语拼音写汉字。
3.正确理解和使用常用词语。
4.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。
5.能发现并修改常见的语病。
6.能对提供的文字、图标等信息进行筛选、整合、运用。
(二)阅读
1.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,理出文章的思路,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。
2.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得意义和作用。
3.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文章,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,理解叙述、描写、说明、一轮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。
4.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,能提出自己的看法。
5.阅读古代诗歌,能作初步的赏析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,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,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和“之”“其”“于”“以”“而”等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,能说出文言文中重要语句的意思,简要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。
6.阅读文学作品,能理清纹路,感受形象,能分析作品的创作特色,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的语言,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。
7.阅读科技作品,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。
8.阅读简单的议论文,能区分观点与材料(道理、实事、数据、图表等),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,并通过自己的思考,作出判断。
9.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,注重阅读《课标》推荐的名著。
(三)写作
1.感情真挚,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、社会、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。
2.多角度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,力求有创意地表达。
3.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,根据具体要求,选择恰当的问题进行写作。
4.根据表达的中心,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。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,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。运用联想和想象,丰富表达的内容。
(四)书写
书写正确、规范、公正、美观,卷面整洁。
Ⅱ.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
一、考试形式:闭卷、笔试。
二、试卷分值及考试时间:试卷满分为120分,考试限定时间为120分钟。
三、试卷内容及各部分分值比例:
1.积累运用,约占20%;
2.阅读理解,约占35.5%;
3.写作,约占42%;
4.书写,约占2.5%;
四、题量及主客观题型的比例:
试卷总题量不超过24题,其中客观题占25%左右。 |